在台灣牙醫師家庭教導女兒近母語者程度的英語,讓她接觸了外國價值觀卻意外不在「孝順」

在台灣牙醫師家庭教導女兒近母語者程度的英語,讓她接觸了外國價值觀卻意外不在「孝順」

17.535 Lượt nghe
在台灣牙醫師家庭教導女兒近母語者程度的英語,讓她接觸了外國價值觀卻意外不在「孝順」
Jaynie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abroad.unfiltereddd/ 我透過 Justine 認識了 Jaynie,Justine 是我在口譯課上結識的朋友。 Jaynie 的母親是菲律賓華裔,二十多歲時來到台灣當牙醫,最後與在上班診所的牙醫結婚並育有一個孩子——Jaynie。 小時候,Jaynie 的父親對學習英文非常堅持,因此要求她的母親只能用英文與她對話,並且只允許她觀看英文卡通、閱讀英文書籍。Jaynie 直到上小學才意識到自己與眾不同。在英文課上,她的同學發現她已經懂了所有內容,開始對她的背景感到好奇,問她為什麼膚色這麼深,還有關於她菲律賓籍母親的問題。 Jaynie 的父親特意讓她就讀一所較差的高中,以便利用「繁星計劃」的升學優惠政策。因此,Jaynie 順利進入台灣師範大學,主修英文。Jaynie 的父親希望她成為一名教師,但在大學讀到一半時,她意識到這條路並不適合自己,於是開始尋找出國留學的機會。 大學畢業後,她前往美國印第安納州對外漢語教學係。在海外期間,她接觸到西方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這讓她開始反思台灣的語言學習方式,甚至對台灣文化中的一些根本性觀念產生質疑。 從美國回來後,她決定不與父母同住,這讓她的父親很不滿意。現在,Jaynie 也坦言自己符合某些「不孝」的標籤,例如她幾個月才回家看父母一次、不打算生小孩、也不會付孝親費。 如今,作為一個成年人回到台灣,人們對她的看法也變了。小時候,她因為膚色較深而受到異樣眼光,但現在,因為她流利的英文,人們誤以為她是 ABC。這也讓她背負了某些刻板印象,例如被認為富有、嬌縱、享有特權。 儘管如此,她仍然很感激父親當年對她的英文教育。正是因為這樣的基礎,她才能在國外順利適應,並且即使在充滿文化細微差異的寒暄對話中,依然能夠與美國人建立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