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一直是永恆的哲學命題,特別是對飽受戰亂和離散的泰北華人來說,更是他們對自己不斷反覆牽動的靈魂提問;他們的先輩自1949年國共戰爭,從雲南撤退到緬甸,再輾轉來到泰北獨自刻苦求生,因而被稱之為「亞細亞孤兒」的孤軍。現在大多數孤軍後代已成為泰國人,他們是如何看待和解讀自已的多重身分和文化認同?
歷經祖國成異國、他鄉變故鄉的大歷史變遷,他們仍然沒有捨棄中華文化,設立學校教授泰北的華人學生中華文化、慶祝快被其他中華民族遺忘的傳統節日,努力的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及傳統傳承給下一代。
00:00|泰北深山無人供奉的孤軍墓碑
02:00|泰北孤軍後代如何在異國的文化身份下重新生活
06:41|來自台灣的援助,讓泰北孤軍後代開始接觸並學習華人文化
12:07|中華文化在泰北備受重視,盡力保存傳統文化習俗
16:28|中華文化與泰國當地傳統習俗共存
20:04|華語隨時間推移逐漸受到重視,語言雙修的孤軍後代掌握優勢
23:27|片尾
#大愛全紀實 #今周刊 #泰北異域 #泰北 #泰北華人 #泰北孤軍
#異域 #孤軍 #孤軍後代 #亞細亞孤兒 #扶困計畫 #中華文化 #慈濟村 #清邁慈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