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Video
♫ Thôn Quê
♫ Sông Đáy
♫ Liên Khúc
♫ Nhạc Đám Cưới
♫ Nonstop Việt
♫ Không Lời
♫ Nhạc Vàng Trữ Tình
♫ Nhạc Trẻ
阿炳二胡全集#二胡#传统音乐#道家音乐#经典二胡
美國紫玄白雲道教發展基金會 (BaiYun Taoism Foundation)
102.937 Lượt nghe
Prev
play
stop
Next
mute
max volume
00:00
00:00
repeat
Update Required
To play the media you will need to either update your browser to a recent version or update your
Flash plugin
.
Tải MP3
MÔ TẢ MP3
TIẾP THEO
阿炳二胡全集#二胡#传统音乐#道家音乐#经典二胡
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小名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道士,江苏无锡人。从小受到父亲严格训练,擅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约1928年因梅毒双目失明,时人因称其为瞎子阿炳、盲公炳或盲炳。 生平 锡惠公园阿炳墓 华彦钧父亲华清和,是江苏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其母为帮佣的寡妇秦嫂,其父与她相好生下阿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华彦钧出生于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今阿炳故居)。华彦钧的母亲在其4岁时被同族相迫去世。[1]阿炳被其父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被带回道观,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取学名彦钧。因为道家清规,华清和与阿炳以师徒相称,直到1918年,华清和病逝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其身世。[1] 阿炳十岁开始跟父亲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十五六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2]1918年左右,华清和去世,阿炳继承亡父雷尊殿“当家道士”职位,与族兄轮流主管收入。 约1928年,阿炳因梅毒导致双目失明,无力参与法事工作,遂以街头卖艺为生。46岁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弟结婚(现误传为董翠娣和董彩娣)[3]。 1950年12月4日上午9时许[3],华彦钧病逝,终年57岁,无后,葬于无锡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其妻董催弟于1951年3月27日病故。 身后 文化大革命期间,华彦钧墓遭破坏,原址建起了工厂[4][5][6]。文革结束后,当地的书画家韩可圆在一家农户的猪圈里发现阿炳的墓碑,遂交给无锡博物院[7]。1983年,墓原址迁至无锡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二泉之南锡惠公园春申涧的“华彦钧墓”,现址墓碑为复制品,原物被存放于无锡博物院[5][6][7]。 音乐 阿炳在十几岁时,对民歌、戏曲等有强烈兴趣爱好,四处拜访民间艺人为老师。阿炳目盲后,开始流浪卖艺,接触到大量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民间艺术。 阿炳创作与演奏的器乐曲数量较多,但在困苦的生活中大多已散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抢录其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辑有《阿炳曲集》。[8]抢录过程为,1950年8月下旬,当时华彦钧已弃业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时30分开始录音,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抢录的乐器是借来的,阿炳练习了三天才录音,当时约定半年以后再录。[9] 阿炳作品《寒春风曲》大约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末,《听松》大约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二泉映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二泉映月》起初没有名字,抢录时才被命名。[10]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华彦钧为教师,因没有华彦钧的医疗费用预算而告吹。华彦钧唯一正式公开演奏,为1950年9月25日于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表演节目。 从1956年10月开始,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将全天节目结束的“终了曲”改为阿炳的《二泉映月》。[11]文革期间,《二泉映月》被诬为“黑曲”“迷魂曲”,遭受批判。
Những bài liên quan
Chưa có bài liên quan nào!
Nhạc Theo Chủ Đề
Nhạc Không Lời
Nhạc Vàng HOT
Nhạc Liên Khúc
Nhạc DJ HOT
Nhạc Hà Nam
Nhạc Vĩnh Yên
Nhạc Hưng Yên
Nhạc Hải Dương
Nhạc Hà Tây
Nhạc Sông Đáy
LK Nhạc Vàng
LK Nhạc Trẻ
Liên kết website